查看原文
其他

诋毁埃航遇难女生,总有一种恶意让人不寒而栗

度一叨 狐度工作室 2019-08-23

报道死者故事,给予他们足够的讣闻版面,这是生命对生命的纪念,也是机构媒体的公共职责所在。


文 | 杜 虎

日前发生的埃塞俄比亚空难事件,导致157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罹难,其中包括8名中国籍乘客。

遇难的八名同胞分属联合国雇员、中国公司职员和游客三种身份。唯一的游客是来自浙江的大四女生,围绕她身后的信息展示,网上出现了最明显的争议,甚至出现网友的恶意攻击。

在这些攻击中,有一种愤怒的声音称,媒体不应该报道死难者的个人信息和生前故事,这样做无异于吃“人血馒头”。

微博网友的评论

而对于严肃的媒体来说,还原事发时的状况,调查追责和纪念死者,根据不同的线索向公众公开信息,是新闻报道中常规的操作手法。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揭示真相,用宝贵生命的骤逝之痛,叩问导致机毁人亡的真实原因;在纪念死者的同时产生警示效果,断绝类似事故的发生,这也是对死难者的安慰。

我们看到,无论是联合国还是中国公司都用各种形式悼念亡故职员,降旗也罢,献花也好,或者同仁回忆死者生前的事迹,都是在寄托哀思。为什么到了媒体这,报道遇难的个人就成了“吃人血馒头”、“发死难财”呢?

总结网友们反感的理由大概有两种,一是死者为大不说最好,二是认为媒体涉嫌侵犯隐私。已经有资深媒体人士在多年前撰文反驳过这两个理由,认为都不成立。

为死者讳,这是通行的伦理。不过也要考虑到,在类似空难这种突发事件中,死者已经与事故不可分割,因为什么原因夺去了死者的生命,这是彻查事故、举一反三的前提和基础。如果仅仅报道波音737-MAX 8的设计问题,却对生命折戟保持沉默,这不是成熟而是冷血。

埃塞俄比亚空难现场,图片来源:华夏时报

报道死者故事,给予他们足够的讣闻版面,这是生命对生命的纪念,也是机构媒体的公共职责所在。过去,机构媒体报道矿难死者,报道城市中各种类型灾难的死难者,通过一个一个死者的报道特写,履行新闻监督,以修补生存环境中的致命威胁,这一点早已有目共睹。

至于说媒体侵犯隐私,这是批评声中值得重视的部分。作为平常人,在与公共事件挂钩之前,个人信息都是“隐藏”的,一旦卷入空难,这些信息不可避免被展示,像浙江女生那样。不排除有媒体滥用,但专业媒体早有成熟处理手段和新闻伦理规范来保护逝者的隐私,这种过度担忧并不必要。

这次,很多网友对于媒体披露遇难女生微博账号的行为表示反感。女生的微博信息属不属于隐私呢?答案可能是否定的。

微博写作其实不是个人隐私的表现,而是对隐私的让渡。哪天吃了什么美食,对谁说了亲密的话,都是成年人公开的信息。即使为死者讳,但拿公开微博信息视为侵犯隐私权的证据,也是站不住脚的。

我们真正难以容忍的是,大量恶评涌到遇难女生的微博下,轻率评判她的生活方式,甚至嘲弄、谩骂。微博官方已经关闭该女生微博,并删除了部分恶意攻击者的账号。这些举措都是想阻止恶意的蔓延。但这并不等于说媒体报道女生的信息就是错的,这里面需要简单的逻辑辨析。

攻击该名遇难女生的糟糕评论中,混合了一些肮脏、扭曲和变态的认知,比如仇富心态,还包括明显的“仇女”情绪。这些令人作呕的污言秽语,一直存在于网络空间,有些是个体认知无能所致,一些是匿名错觉带来的张狂。

但显而易见,这些既存的恶意并不是媒体披露女生信息导致的。更不能因为这些恶意的存在,就去指责媒体正常规范的报道行为,封闭一切死难者的信息,这样做无异于因噎废食,只会让更多个体的生命被忽视、被遗忘。

总有这样那样的恶意追随着哀伤,社交媒体时代,哪怕是极少量的恶意也能得到传播。这是媒体环境变迁的结果,但如何对待这一现象?关键不是自欺欺人地躲避它,以为沉默就能躲开。相反,召集起对死者更广泛的纪念、唤起人们对伤逝生命的痛感,是对网络恶意最有力的反击。

正当、理直气壮地纪念像浙江女生这样的不幸遇难者,无论他们生前处在什么阶层,都属于人类和生命的损失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更多生者从死者的遭遇中真正觉出痛感,这也是媒体作为“带来不好消息”的使者的价值。理智的人自然理解。

当然,现今的媒体格局与从前大不一样,舆论的产生极其随即、非常不稳定,机构媒体在报道逝者的信息时,多从舆论原理的角度反推报道方式、细究信息披露的形式,尽可能地周全报道,也是与时俱进的分内之事。真相并不总是安慰人,但真相确实是媒体最该守住的伦理。

关键词


 福州见义勇为 | 中国队奥数“全军覆没”

故宫 | 强收幼儿园 | 叶永青抄袭30年

春节献词 | 年终策划:戊戌镜像 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